山西开放大学25春软件工程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时间:2025-05-14 点击:17次
00
山西开放大学25春软件工程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是职业软件工程师的必要条件。 A.自律、善于沟通、具有一定的软件技能 B.编程速度快 C.熟悉众多的软件环境 D.语言天赋 2.根据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判断下面正确的选项是(*)。 A.软件错误发现的时机不重要,重要的是错误的严重程度 B.软件错误只能通过运行代码才能发现 C.软件错误发现的越早改正的成本越低 D.需求阶段一般不会引入错误 3.美国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于1983年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条基本原理。 A.7 B.5 C.3 D.12 4.软件、程序和代码是(*)。 A.相同的软件概念 B.程序语言写的代码 C.计算机代码和数据 D.三个不同的概念 5.软件对硬件和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导致了软件(*)问题。 A.复杂性 B.升级和移植 C.通用性 D.脆弱性 6.软件工程的出现是由于 (*)。 A.软件危机 B.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 C.软件社会化的需要 D.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7.软件工程四个层次由下至上是(*),它们的顺序不能互换。 A.质量层、过程层、方法层、工具层 B.过程层、方法层、质量层、工具层 C.方法层、过程层、质量层、工具层 D.方法层、质量层、过程层、工具层 8.软件可行性研究一般不考虑(*) A.是否有足够的人员和相关的技术来支持系统开发 B.是否有足够的工具和相关的技术来支持系统开发 C.待开发软件是否有市场、经济上是否合算 D.待开发的软件是否会有质量问题 9.软件与程序的区别是(*)。 A.程序价格便宜,软件价格昂贵 B.程序是用户自己编写的,而软件是由厂家提供的 C.程序是用高级语言编写的,而软件是由机器语言编写的 D.软件包括程序、相关数据及其文档,程序是软件的一部分 10.在软件生产的程序系统时代由于软件规模扩大和软件复杂性提高等原因导致了(*)。 A.软件危机 B.软件工程 C.程序设计革命 D.结构化程序设计 11.软件工程学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计算机的发展 B.其他工程科学的影响 C.软件危机的出现 D.程序设计方法学的影响 12.概要设计是软件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概要设计的是(*)。 A.把软件划分成模块 B.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C.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 D.设计每个模块的伪代码 13.经济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A.开发过程 B.开发工具 C.风险分析 D.效益分析 14.可行性分析研究的费用大约是项目总经费的(*)。 A.2% B.8% C.20% D.50% 15.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是 (*)。 A.争取项目 B.项目是否值得开发 C.开发项目 D.规划项目 16.可行性研究的四大要素是(*)。 A.经济、技术、法律和社会环境 B.经济、技术、开发组织能力和领导者水平 C.经济、技术、计算机硬件环境和网络带宽 D.经济、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和人员的稳定性 17.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确定系统建设的详细方案 B.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C.分析开发系统的必要性 D.确定系统是否值得开发 18.软件设计的目标是(*)。 A.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可靠性、可维护性俱佳的软件方案 B.为软件编码设计模块结构 C.确定软件要做什么 D.确定软件的实现算法 19.软件调研报告是在(*)提交的。 A.可行性分析之前 B.需求分析之前 C.签合同之前 D.设计的时候 20.一个软件项目大约(*)的工作量在开发阶段,(*)的工作量在维护阶段。 A.30%,70% B.70%,30% C.30%,30% D.70%,70% 21.(*)定义了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 A.用户需求 B.业务需求 C.性能需求 D.功能需求 22.PDL是描述处理过程(*)。 A.做什么 B.为什么做 C.怎么做 D.对谁做 23.程序流程图与数据流程图的关系(*)。 A.不确定 B.数据流程图可以转换成程序流程图 C.数据调用关系 D.程序流程图可以转换成数据流程图 24.结构化分析方法(SA 法)使用的主要描述工具有(*)。 A.数据库 B.模块结构图 C.PAD 图 D.分层的DFD 图 25.进行需求分析有的多种描述工具,但不包括(*)。 A.数据流图 B.判定表 C.PAD图 D.数据词典 26.结构化程序设计主要强调的是(*)。 A.程序的规模 B.程序效率 C.程序语言的先进性 D.程序易读性 27.内聚程度较低的是(*)。 A.通信内聚 B.过程内聚 C.顺序内聚 D.时间内聚 28.为了提高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最好是(*)。 A.控制耦合 B.公共耦合 C.内容耦合 D.数据耦合 29.用(*)对需要长久保存的信息进行建模。 A.实体类 B.数据库表 C.E-R图 D.对象类 30.(*)反映了系统物理结构。 A.程序流程图 B.数据流程图 C.网络拓扑图 D.系统流程图 形考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面向对象设计强调定义(*),并且使它们相互协作来满足用户需求。 A.软件对象 B.物理模型 C.E-R模型 D.接口 2.(*)是从用户的观点描述系统功能,它由一组用例、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所组成。 A.类图 B.对象图 C.顺序图 D.用例图 3.(*)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集。 A.组件视图 B.逻辑视图 C.用例视图 D.对象视图 4.UML 语言支持的建模方式不包括有(*)。 A.静态建模 B.动态建模 C.模块化建模 D.功能建模 5.UML 中,包图是一种(*)。 A.集合 B.数据结构 C.分组机制 D.对系统的动态描述 6.UML是一种(*)。 A.建模工具 B.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C.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D.过程 7.UML是一种(*)语言。 A.程序设计 B.面向对象 C.交互式建模 D.过程描述 8.类的属性结构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尽可能不使用复杂的(*)。 A.数据结构 B.处理 C.方法 D.参数 9.继承耦合是(*)之间的一种关联形式,设计时应该适当使用这种耦合。 A.虚类与实体类 B.一般化类与特殊化类 C.控制类与界面类 D.数据类与处理类 10.包含关系用于构造多个用例(*)。 A.关系 B.共性的部分 C.角色 D.特殊活动 11.从本质上说,面向对象是“先”确定动作的(*)“后”执行(*)。 A.数据结构/主体 B.主体/数据结构 C.动作/主体 D.主体/动作 12.对象模型描述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目标系统的静态数据结构。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由(*)实现。 A.顺序图 B.类图 C.状态图 D.组件图 13.功能模型用于表达系统的需求,为软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设计打下基础。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由(*)实现。 A.场景描述 B.活动图和场景描述 C.用例图和场景描述 D.交互图和场景描述 14.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A.结合 B.隐藏 C.封装 D.抽象 15.(*)是一般化类与特殊化类之间的一种关联形式,设计时应该适当使用这种耦合。 A.消息连接 B.参数传递 C.方法重写 D.继承 16.表示对象相互行为的模型是(*)模型。 A.动态模型 B.功能模型 C.对象模型 D.状态模型 17.定义类的属性类型时尽量使用已有类型,太多自定义类型会降低系统的(*)指标。 A.有效性 B.安全性 C.可维护性 D.开发效率 18.反映收发消息的对象的组织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行为是如何有系统的成分协作实现的是(*)。 A.顺序图 B.类图 C.合作图 D.组件图 19.确定角色是(*)的任务。 A.对象模型 B.用例模型 C.动态模型 D.交互模型 20.如果说用例F被用例T扩展,意思是(*)。 A.F是一个一般用例,T是一个特殊用例 B.F是一个特殊用户,T是一个一般用例 C.都是一般用例 D.都是特殊用 21.软件需求分析产生两个重要文档,一个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另一个是(*)。 A.软件维护说明书 B.概要设计说明书 C.可行性报告 D.初步用户手册 22.下面建立功能模型的步骤哪个顺序是正确的(*)。 A.确定角色/确定用例模型/确定用例 B.确定用例/确定用例模型/确定角色 C.确定角色/确定用例/确定用力模型 D.确定用例模型/确定角色/确定用例 23.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已经构造了一个读者类,后来发现图书馆的学生和教师在借书中有不同要求。请问在面向对象设计中用(*)方法可以有效地设计这3个类? A.信息隐藏 B.多态 C.动态联编 D.继承 24.用(*)描述系统与角色之间的接口。 A.表单 B.界面类 C.窗体 D.对话框 25.对类进行详细设计,主要是设计类的(*),优化类之间的关系。 A.数据结构 B.处理流程 C.属性和方法 D.算法 26.面向对象设计的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 A.系统构架设计、用例设计、类设计 B.系统构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C.类设计、用例设计、构架设计 D.用例设计、构架设计、类设计 27.面向对象设计首先要进行高层设计: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风格,构造系统的(*),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子系统。 A.逻辑模型 B.物理模型 C.数据模型 D.用例模型 28.面向对象设计首先要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风格,构造系统的(*)。 A.逻辑模型 B.物理模型 C.数据模型 D.用例模型 29.在面向对象方法中,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模型是(*)模型。 A.动态模型 B.功能模型 C.对象模型 D.静态模型 30.在软件设计中应该保持模块的独立性原则,(*)反映模块独立性。 A.耦合和内聚 B.数据和模块 C.模块内部的凝聚力 D.模块之间的耦合 形考作业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包括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 A.条件判断结构 B.说明结构 C.输入结构 D.输出结构 2.程序结构清晰且简单易懂,一个函数的规模一般(*)行。 A.等于300 B.大于500 C.不超过30 D.100左右 3.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性不应包括(*)。 A.数据结构的描述性 B.抽象类型的描述性 C.数据库的易操作性 D.软件的可移植性 4.对于嵌套的循环和分支程序,层次不要超过(*)层。 A.1 B.2 C.3 D.5 5.构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这项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构架设计师主持完成。 A.类图 B.确定系统数据结构 C.处理流程 D.确定系统总体结构 6.两个浮点数X0和X1比较相等时,应该用(*)比较。 A.X0==X1 B.X1-X0<ε C.|X0-X1|<ε D.X0=X1 7.(*)不符合软件测试原则。 A.对每个测试结果进行检查,不漏掉已经出现的错误迹象 B.程序员应该仔细测试自己编写的程序代码 C.程序员要避免测试自己编写的程序代 D.测试工作越早开始越好 8.(*)时,测试人员必须接触到程序源代码。 A.黑盒测试 B.白盒测试 C.压力测试 D.外观测试 9.(*)属于功能测试方法。 A.等价类划分和判定覆盖 B.边值分析和等价类划分 C.边值分析和判定覆盖 D.判定覆盖和回归测试 10.不管多么完善的软件都可能有潜在的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为软件进行(*)设计,当软件遇到异常数据、事件或操作时,软件不至于彻底崩溃。 A.容错性 B.有效性 C.可靠性 D.安全性 11.测试用例是一组(*)。 A.测试用的输入数据以及对应的预期结果 B.测试驱动程序 C.测试数据 D.测试程序及数据 12.测试最早的开始时间是(*)。 A.从详细设计阶段开始 B.从编码阶段开始 C.从需求分析阶段开始 D.以上都对 13.从测试对象的粒度上划分测试为(*)。 A.单元测试、集成测试 B.压力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系统测 C.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D.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14.从狭义上讲,软件测试是(*)的过程。 A.为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 B.为了验证程序正 C.用不同的数据验证程序正确性 D.区分程序员水平 15.软件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一般是由(*)引起的。 A.算法说明 B.修改程序 C.优先级 D.环境要求 16.通常软件的可维护性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确定 17.为了获得维护的统计信息,应该记录每次维护的(*)。维护管理者根据统计信息积累维护管理的经验,作为今后制定维护计划的依据。 A.类型 B.工作量 C.维护人员 D.以上全部 18.为了适应软硬件环境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是(*)。 A.校正性维护 B.完善性维护 C.适应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19.维护的工作量与软件规模成(*),软件的规模可以由源程序的语句数量、模块数、输入输出文件数、数据库的规模,以及输出的报表数等指标来衡量。 A.反比 B.正比 C.没关系 D.不确定 20.一般维护程序代码的策略(*)。 A.从需求开始重新开发 B.根据维护申请读源程序,并修改 C.找一个新的模块替换 D.不用读源程序,从新编写代码 21.以下属于完善性维护的有(*)。 A.解决开发是未能测试各种可能条件带来的问题 B.增加联机求助命令 C.缩短系统的应答时间,使其达到特定要求 D.为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主动修改软件 22.引起软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 A.运行环境变化 B.需求变化 C.系统有错 D.以上全部 23.在软件生存期的维护阶段,继续诊断和修正错误的过程称为(*)。 A.完善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预防性维护 D.改正性维护 24.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 A.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B.软件配置管理 C.软件开发进度计划 D.以上所有 25.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不包括(*)。 A.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B.技术和算法 C.软件配置管理 D.软件开发进度计划 26.通俗的说,软件项目管理中常说的基线是(*)。 A.管理的基本思路 B.一种软件开发的基本策略 C.基本的技术路线 D.通过正式复审的文档 27.通俗的说,软件项目管理中常说的基线是(*)。 A.管理的基本思路 B.通过正式复审的文档 C.基本的技术路线 D.一种软件开发的基本策略 28.项目计划活动的主要任务是(*)。 A.估算项目的进度 B.分配工作量 C.计划资源使用 D.以上全部 29.项目计划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估算项目的进度、工作量、资源和(*)。 A.风险 B.时间 C.人员 D.事情 30.用(*)模型描述系统组织结构。 A.组织 B.CMM C.数据 D.静态 |